新派訊 在濰坊的街巷深處,一粒桃核的碎屑簌簌飄落,老匠人手中的刻刀在方寸果核上起落如飛。一粒不足1寸的桃核,經過千百次刀鋒流轉,化作亭臺樓閣、市井百態的微縮世界。這門被稱為“微雕神技”的核雕藝術,用刀尖在時光的褶皺里,鐫刻著濰坊人三百年的煙火記憶。
田洪波正在雕刻核雕。
核雕,又稱果核雕刻,是中國傳統的微型雕刻工藝,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而濰坊核雕的真正綻放始于清代后期。相傳有位宮廷匠人因避戰亂流落濰縣,將雕刻技法與民間核雕工藝結合,創造出“透雕多層鏤空”的絕技。一粒桃核在匠人手中蛻變為可轉動的鏤空寶塔,每層雕有百戲人物,轉動時衣袂翩然如生。這種將宏闊宇宙納入方寸之間的技藝,暗合了東方哲學的智慧,一時間,濰坊核雕成為收藏界炙手可熱的珍貴藏品。
歲月流轉,無數核雕匠人以刀為筆,在果核的天然紋理中尋找著生命韻律。他們將傳世名卷呈現在方寸之間,雕琢出《清明上河圖》的市井喧囂:貨郎擔上的糖人栩栩如生,茶館里的說書人眉飛色舞,挑擔的農夫汗珠欲滴,這些作品既是民間生活的切片,又是匠人對天地萬物的詩意注解。據山東省核雕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獲得者田洪波介紹:“濰坊核雕的雕刻手法豐富,如浮雕、圓雕、鏤空雕等,尤其擅長因材施藝,充分利用桃核的自然形態和紋理來構造物象,技藝精巧、精彩絕倫。”
田洪波的作品《孔子講學》
1915年,濰坊核雕《馬拉轎車》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大獎,名揚中外。20世紀50年代,濰坊核雕再次走出國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國禮核雕”。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濰坊核雕匠人創作的《奧運福娃》廣受贊譽。這些穿越時空的核雕作品,如同微型的文明膠囊,將農耕社會的匠心、工業時代的創新、信息社會的智慧包容其中,深深刻入中華文明的基因圖譜。2008年,濰坊核雕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光陰荏苒,在3D打印技術能復制出納米級雕塑的今天,濰坊核雕匠人仍在堅持手工雕刻。他們相信,刻刀劃過果核時產生的細微震顫,是機器永遠無法模擬的生命律動。那只“曾不盈寸”卻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小小“核舟”,仍將徜徉在歷史的長河。
新派融媒體記者:于哲/文 于哲 張馳/圖
編輯:韓佳 王潔鈺 賈春毅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