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為助推更好濰坊城市品牌建設縱深推進,進一步叫響濰坊品牌,傳播濰坊聲音,今起推出《濰有尚品》專欄,深入挖掘“好品”的文化內涵,全方位展現濰坊特色產品的自然生態之美、歷史人文之美、創新創意之美。
同文堂毛筆
新派訊 毛筆,居“文房四寶”之首。早在清代光緒年間,濰坊昌邑已是北派毛筆制作之地。如今,同文堂毛筆作為濰坊毛筆產業的一張名片,承載著濰坊制筆的傳統技藝與文化內涵,延續著這份獨特的文化魅力。
同文堂毛筆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間,昌邑市郭家道口村民朱周南外出學成制筆工藝,回鄉開設制筆工坊,坊號“同文堂”。民國初年,其子朱生一繼承父業,成立同文堂筆莊。隨著時代發展,1956年,第三代傳承人朱永森、朱愛森等組織成立了昌邑縣宋莊公社郭家道口毛筆廠。1982年至今,第四代、第五代傳承人對該制作技藝進行了很好地保護、傳承,并恢復了同文堂筆莊。
同文堂筆莊第四代傳人朱鳳祥(右)正在傳授制筆技藝。
制筆之功,生于毫末。一支毛筆,只有歷經選料之優,工藝之精,要求之嚴,反復打磨錘煉,才能達到“尖、齊、圓、健”四德皆備之效。據同文堂筆莊第四代傳人朱鳳祥介紹:“同文堂注重傳統技藝的傳承,毛筆的制作技藝涵蓋了筆頭、筆斗、筆桿、刻字等多個環節。其中,筆頭的制作最為關鍵,主要原料有黃鼠狼尾毛、山羊毛、紫毫、豬鬃和苘麻等。筆桿則多用鳳眼竹、斑竹、紫檀等材料。制作過程中主要經過水盆和干作兩大步驟100多道工序,并配以雕刻精美的筆桿,一支毛筆才算制作完成?!?br/>
同文堂筆莊第四代傳人朱鳳祥(右)正在傳授制筆技藝。
同文堂作為北派毛筆制作技藝的典型代表,其中,用苘麻作筆胎的制筆技藝是其專長。通過將苘麻與狼毫、羊毛、兔毛等原材料科學配比,形成了獨特的制作技藝。苘麻屬于植物纖維,具有蓄墨多、吐墨均勻、耐腐蝕、韌性好等優點,是制作中、小楷毛筆的上稱原料。此項技藝技術難度大、費工費時,同文堂歷經幾代人的努力和堅守,將這項技藝完整保留下來并不斷發揚光大。如今,同文堂毛筆已擴大到狼毫類、羊毫類、兼毫類和紫毫類四大類數百個品種,深受廣大書法、繪畫愛好者青睞。2014年,同文堂毛筆制作技藝被評定為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18年被列入“濰坊老字號”名錄;2021年11月被評定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21年同文堂毛筆《甲級錦繡章》《五子登科》入選“山東手造·優選100”。
新派融媒體記者:于哲/文圖
編輯:韓佳
一審:韓佳 二審:魏慧聰 三審:賈春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