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廣電新媒體訊 11月14日,濰坊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濰坊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該《規劃》是濰坊市面向2035年的空間發展藍圖和戰略部署,是濰坊市開展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和指導各類建設的行動綱領。
《規劃》立足濰坊發展基礎和特色,著眼濰坊在區域發展格局中的地位和優勢,將城市性質定位為“山東半島城市群區域中心城市、國家創新制造城市、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城市、世界風箏都”,并從空間底線、空間結構與效率、空間品質三個方面,構建指標體系。共13章50節,包括“規劃基礎、目標戰略、總體格局、規劃舉措、實施保障”5個部分。
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節約集約用地、水資源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統籌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洪澇風險控制線、歷史文化保護線等各類空間發展底線,夯實全市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國土安全的空間基礎。注重存量空間盤活利用,合理布局增量空間,以資源和空間利用方式轉變倒逼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轉型。
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將原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海洋功能區劃和各部門相關規劃進行綜合,并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統籌相關專項規劃內容,充分發揮國土空間規劃對相關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
深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建設山東半島城市群、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等戰略要求,通過優化區域和城鄉功能布局、用地結構和要素配置,統籌安排重大平臺、重點項目的空間布局,加強對重大戰略和重點區域的空間保障和引導,為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體系提供規劃支撐。
《規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圍繞建設實力強品質優生活美的更好濰坊,積極回應百姓關注的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文化、體育等訴求,為群眾提供更加宜居舒適的人居環境。完善各級生活圈體系,推動社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服務范圍全覆蓋,為群眾提供更加普惠優質的公共服務。保護弘揚歷史文化,加強以風箏文化為代表的特色空間用地保障,支撐申報濰坊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聚焦完善城市功能、增強城市安全韌性,健全市域公共安全和綜合防災體系,增強抵御災害和事故的能力;完善交通、能源、水利等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增強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支撐保障;統籌規劃水、電、氣、暖、通信、環境衛生等各類市政基礎設施,確保城市生命線穩定運行,建設韌性城市。
同步建設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將《規劃》確定的各類管控要求數字化,開展全覆蓋、全過程、全系統的國土空間規劃動態監測評估預警,確保規劃目標能落地、可考核、可追責。借助“實景三維”“透視濰坊”等三維空間體系建設,構建“即時分析、實時展現”的規劃“一張圖”,實現可感知、能學習、善治理、自適應的智慧規劃,為推進治理數字化轉型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