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訊 1月12日,濰坊市中醫院急診科成功完成一例心臟收縮力調節器植入術,幫助患者擺脫了頻發心衰的痛苦。據了解,該手術為濰坊市中醫院第一例,也是全省為數不多可以獨立開展該項技術的地市級中醫醫療機構,標志著濰坊市中醫院在心力衰竭診療領域、心血管介入診療技術領域取得創新突破,為眾多飽受心衰病痛折磨的患者提供更為合適的器械治療方案選擇。
接受本次手術的患者郭先生,今年47歲,既往患有酒精性心肌病,近2年來因急性心力衰竭頻繁入院,2024年高達5次,病情一次比一次兇險,病情的反復惡化令他及其家屬痛苦不堪。2024年11月,郭先生急性心衰再次發作,被救護車送往醫院后,靜脈藥物治療已經無效,在持續床旁血液過濾治療后才勉強挺過難關。然而,出院后僅8天,病魔又卷土重來。今年1月11日,郭先生因發作性憋喘再次踏入了濰坊市中醫院急診科的大門。入院后,進行心電圖檢查,結合病史及其他輔助檢查,主要診斷為“左心室衰竭,酒精性心肌病,心律失常-竇性心動過速”。主治醫師肖金鳳給予藥物優化治療后,郭先生癥狀稍有緩解,但心臟彩超檢查顯示,心臟射血分數仍僅有32%。
考慮郭先生心衰癥狀反復發作,濰坊市中醫院急診科主任朱勤偉帶領急診科團隊經過討論后一致認為,郭先生診斷明確,冠脈造影正常,有器質性心臟病,心功能不全,同時結合患者臨床癥狀、心電圖改變、超聲結果及化驗檢查,符合心臟收縮力調節系統植入指征。在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后,決定為郭先生行心臟收縮力調節器植入術,以改善心臟的泵血能力、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心衰癥狀,最終達到提升生活質量的目的。
朱勤偉(右)正在手術中。
經過全面術前準備,郭先生病情相對穩定后,1月12日,手術如期進行。術中,朱勤偉主任帶領的急診科團隊密切配合,成功沿右鎖骨下靜脈和右腋靜脈分別在右心室中間隔和高間隔植入兩根主動電極。經測試植入體內的調節器各項參數良好,電極準確植入到了健康心肌上,發出了持續、穩定的信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平穩。術后,郭先生可自行坐起,無明顯喘憋、心慌不適,心臟收縮力調節器工作正常。
看到郭先生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并逐漸好轉,家屬的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本次心臟收縮力調節器植入術為濰坊市中醫院首例,它是治療頑固性心衰的新型心臟機械輔助裝置,為終末期心衰的病人提供了新的方案,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朱勤偉告訴記者,心衰是各種心臟疾病發展到嚴重階段的一種臨床綜合征,其發病率高、治療效果差、總體預后較差。心衰患者5年生存率與惡性腫瘤相當,死亡率甚至高于某些惡性腫瘤。近年來,心衰治療手段取得了顯著進展,除藥物治療領域涌現出多種新藥以外,心內及心外科器械治療領域也不斷取得突破。相對較熟知的心室同步化起搏治療,主要適用于射血分數降低伴有左束支傳導阻滯的特定人群,而這一類患者在超千萬的中國心衰患者群體中實際上僅占少數,近80%患者無法從該療法中受益。在此情形下,心臟收縮力調節器療法的出現可謂是心衰治療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重要突破。
朱勤偉表示,心臟收縮力調節器,是一種類似起搏器的植入裝置,通過微創手術將其植入心臟,可以達到增強心臟收縮力,改善心衰患者心臟功能、生活質量和臨床癥狀、減少心衰再住院率的功效。它是一種微創手術,植入方法與起搏器手術大致相同,手術僅需在局麻下完成,通過鎖骨下靜脈穿刺的方法將刺激電極植入到患者右心室間隔部,檢測各項參數滿意后連接心臟收縮力調節器,通過測試就可以完成手術。手術過程用時約1至2小時,出血少,恢復快,并發癥發生率極低。
新派融媒體記者:王路欣/文圖
編輯:王惠
一審:王惠 二審:王葉妮 三審:韓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