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晚間以來,A股多家上市公司發布股份回購、股東增持計劃公告,公布一季度業績預增利好,連續釋放積極信號。其中,山東板塊表現亮眼,展現出山東上市公司堅定看好自身發展的信心和積極維護資本市場穩定的決心。
魯企回購熱度高漲
近期,山東上市公司回購熱度整體較高,以“真金白銀”彰顯長期發展信心。其中,海爾智家4月7日晚間公告稱,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計劃以自有資金通過集合競價的方式增持公司股份,預計累計增持金額為2085萬元至4170萬元。與此同時,4月7日,海爾智家首次回購A股股份61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0.007%,已支付資金總額約為1448萬元。
“本次主要采用回購A股和上市公司董事高管增持上市公司股票的方式,彰顯對未來發展的堅定信心。我們會做好自己的事情,堅持科技創新,創造長期價值。”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劉曉梅表示。
作為化工行業龍頭,萬華化學在4月7日晚發布重磅回購計劃。據悉,萬華化學回購股份的資金總額為自有資金3億元至5億元,回購價格不超過董事會決議前30個交易日均價的150%,所回購股份將用于減少注冊資本。
與此同時,多家煙臺上市公司披露了回購進展。4月8日,南山鋁業公告顯示,自2025年4月1日至今,已累計回購公司股份2999300股,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約為0.03%,回購成交的最高價為3.36元/股,最低價為3.33元/股,本次回購股份的資金總額為3億元至6億元。
4月8日,華魯恒升發布公告,董事長提議公司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部分股份,回購資金總額在2億元至3億元,用于減少注冊資本和優化資本結構,回購期限為自股東大會審議通過方案之日起12個月內。
回購增持貸款精準滴灌
據不完全統計,從4月7日盤后截至發稿,A股超80家上市公司發布回購或增持公告,投入資金總額超百億元。其中,本輪有一半以上的上市公司回購增持行動使用了央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充分發揮了專項政策工具精準滴灌、高效實施的作用。
據了解,回購增持貸款是始于2024年“9·24”系列金融新政的一項貨幣政策工具。央行行長此前宣布,創設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商業銀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東提供貸款,用于回購或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記者從中國銀行獲悉,截至3月末,中國銀行已支持73個上市公司股票回購增持計劃,合計達成貸款意向金額253.6億元。為快速推進政策落地,該行及時出臺專屬配套方案,設立單獨貸款產品和統計科目,明確標準業務流程和貸后監控要求,確保業務合規有序開展,支持了一批符合條件的股票回購增持計劃。
近期,山東多家上市公司獲得回購增持貸款,以期進一步精準支持資本市場,另有部分上市公司正在與銀行積極對接,將于近期發布進展公告。
其中,北交所上市魯企海能技術披露稱,公司擬向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濟南泉城支行申請股票回購專項貸款5000萬元用于回購公司股份,貸款期限3年,為信用貸款。記者了解到,最近一年來,北交所公司累計新增股份回購計劃28份,回購金額上限合計6.78億元,平均每家公司2413萬元。
記者從山東證監局獲悉,該局深化常態化走訪上市公司機制,已走訪上市公司157家次,累計走訪公司覆蓋率60%。自2024年常態化走訪上市公司以來,轄區195家上市公司開展現金分紅,分紅總額約600億元;93家次上市公司實施回購,31家次上市公司公告獲批增持回購專項貸款金額48.43億元;5家上市公司實施重大資產重組;7家上市公司在交易所債券市場發行債券17只,規模合計216億元。
增量資金力挺A股
4月8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調整保險資金權益類資產監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優化保險資金比例監管政策,加大對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多家上市險企表示,堅定看好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前景,將發揮險資長線優勢,做好“耐心資本”。富國基金公開測算數據顯示,保險行業2024年資金運用余額為33.26萬億元,預計若用足權益資產比例上限可帶來1.66萬億元增量入市資金。
“我們將適度加大股票配置,堅持高分紅和成長性板塊均衡配置。”中國平安總經理兼聯席首席執行官謝永林表示,近幾年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比較快,例如半導體、低空經濟、AI在垂直領域的應用等,這是險資應該投資的方向。
“從4月8日開盤后的情況來看,反彈是有力度的。”前券商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認為,“國家隊”相繼表態,大大鼓舞了市場信心,2025年長期資金入市將使得優質資產的重心穩定,市場穩定的概率在大幅增加。
“中國股市穩定運行,并不缺乏實體經濟基礎,主要是自身機制還存在一些短板。”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少鵬認為,目前,由中央匯金等大型機構出手,央行承諾給予再貸款流動性支持,已是一項基礎性制度。如需要,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可以采取回購股份、大股東增持股份等舉措,穩定和提振本公司股價。
■短評
用真金白銀構筑信心護城河
關鍵時刻,關鍵應對!
這兩天,應對美國“對等關稅”的硬仗,在股市打響。為了穩住資本市場,“國家隊”央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央匯金公司相繼發聲,央企、上市公司等紛紛宣布增持。山東省內,以萬華化學、南山鋁業等為代表,魯企龍頭企業也率先行動,通過回購向市場傳遞信心,展現著實體經濟的韌性擔當。
增持增的是信心,護盤護的是預期。這一系列動作,遠非簡單的技術性操作,而是在資本市場承壓時,用真金白銀構筑的信心護城河。這些產業領軍者,以實際行動將資本市場穩定與企業長遠發展深度綁定,彰顯出新時代中國企業和企業家的家國情懷。當市場脈搏與國家意志形成共振,便構筑起抵御市場波動的雙重保險。
直面資本市場驚濤駭浪的勇氣,源自對經濟基本面的清醒認知和恒定信心。看全國,今年前兩個月,投資、消費等國內需求增長好于預期,出口初步經受住了考驗,制造業和服務業PMI持續回升,一季度有望實現5%以上的增長,顯示出我國經濟的強大韌性。看山東,1—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03.0億元,同比增長5.1%,全省經濟運行開局平穩。必須看到,這些扎實的經濟數據,才是真正的信心基石;長期持久的經濟韌性,才是市場競爭真正的核心。
正所謂,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從央企增持的砥柱中流,到民企回購的星火燎原,力度之大、配合之默契,釋放出堅決護盤的明確信號。這既是對市場規律的尊重,也是對中小投資者權益的守護,更是制度優勢和經濟韌性的直觀體現。
資本市場的穩定,從來不只是經濟問題。一個有擔當的大國,一群有責任感的企業,始終是資本市場行穩致遠的終極保障。這種擔當、這份責任,是引導市場預期回歸理性的戰略定力,是中國發展“確定性”在金融領域最生動的注腳。
見證歷史的人也在創造歷史,我們有理由更加樂觀!
來源:大眾新聞·大眾日報
編輯:劉曉哲 李婕寧 李麗雪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