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前瞻性研究和技術儲備,當國家和產業實踐需要時,我們的研究成果‘管用’。”山東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新能源控制國家級工程中心主任張承慧,扎根新能源系統控制領域30多年來,立足新能源高效開發利用國家能源戰略重大需求,帶領團隊先后攻克新能源高可靠并網、高質量發電、高效率利用等難題,三次以第一完成人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1988年,畢業留校任教的張承慧認識到,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因此,他毅然選擇了當時比較冷門的新能源系統控制研究領域。
“新能源發電的并網控制并不簡單,不但需要瞬間精準感知電網相位、頻率和幅值,而且要求新能源經變換后的相位、頻率與之嚴格同步。”為實現新能源可靠并網,張承慧細致地推演新能源并網交互模型及控制算法,率先突破新能源并網非線性變增益控制理論及技術,帶領團隊自主研發適應我國國情的新能源并網裝備,受到國際學術界高度認可和產業界廣泛應用,獲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隨著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大規模接入電網,電力系統也面臨電網電壓波動、畸變等電能質量控制新挑戰。張承慧又帶領團隊著手研究適用于新能源電力系統的電能質量治理裝備,發明了高壓大容量混合拓撲、精準均壓控制技術和系列系統控制與調制技術等,并與企業合作成功研發35kV百兆乏級直掛式電能質量治理裝備。這一研究成果解決了新能源電力系統電能質量精準控制難題,成為我國抵御新能源電網電壓波動和畸變的利器。張承慧因此以第一完成人,榮獲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削峰填谷,才能更好駕馭新能源。”大容量電池儲能系統對新能源電網平抑波動、調壓調峰、削峰填谷意義重大,但由于其工作機理復雜、安全風險高,研制難度極大。張承慧帶領團隊與多家合作企業協同攻關,成功實現電池儲能系統“電池級測試-裝備級制造-場站級管控”全鏈條創新突破,研制出大容量儲能及測試系統等新產品,并進行了大規模產業化應用,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為推動新能源快速發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重要貢獻。張承慧因此以第一完成人,榮獲2023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身為教育科研工作者,張承慧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嚴謹治學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著力開展自動化專業綜合改革,打造優質課程、培養青年科研力量,并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級教學成果2項。張承慧表示:“我和團隊將繼續致力于培養一流人才,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全力做好前瞻性研究和技術儲備,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能源保障,服務國家戰略和行業急需,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智慧和力量。”
(大眾新聞記者 董方舟)
來源:大眾新聞·大眾日報
編輯:張永超 李婕寧 宮海娜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