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如何在全國經濟版圖中精準定位自身,與周邊區域攜手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是各地高度關注的問題。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家加大和升級了區域戰略實施力度,從去年的“深入實施”改為今年的“疊加效應”,提出“發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的疊加效應,積極培育新的增長極。”戰略疊加如何實施?與誰疊加?疊加的路徑是什么?回答這些問題,需要科學的頂層設計和明晰的實踐思路。
最近印發的《山東省深入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度對接京津冀和長三角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進一步拓寬發展視野,深度對接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塑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這一決策,不僅積極響應了國家戰略,也彰顯了山東立足自身、面向未來的發展邏輯:作為經濟大省,山東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必須勇于擔當,發揮更大作用。
經過多年布局與實施,山東區域協調發展的比較優勢已充分顯現,在創新協同、產業集聚、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等方面均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京津冀與長三角是中國經濟的兩大引擎,山東恰處于二者的交匯帶,連接南北的區位優勢明顯。
京津冀的科創資源與央企資源集聚,能夠為山東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持;長三角的市場活力與開放經驗,可助力山東突破體制機制瓶頸,激活內生動力。通過深度對接京津冀和長三角,能夠有效助力山東將地理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
從《行動方案》看,山東對京津冀與長三角之所長進行了精準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明確了對接思路:全域對接與區域先行相結合,全省域都是主角、沒有旁觀者。執行層面,注重發揮德州以及魯南4市的區位優勢,在合作共建園區、承接產業轉移、發展新質生產力等方面先行先試、積極探索。還將深度對接的“任務”細化到了縣(市、區)一級,不少科研院所、經貿合作載體平臺等也都被點名,責任更具體。總的看,落子精準,務求實效。
同時也要看到,深度對接絕非是單向的“依附”,而是優勢互補的共贏。從《行動方案》中,可以明確捕捉到山東此舉的定位——協同。無論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還是提升基礎設施聯通水平、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抑或是推進全面綠色轉型發展、提供高品質公共服務,都不是簡單的“跟跑”,而是將協同進行。
這份底氣,源于9.86萬億元的經濟總量和5.7%的經濟增速,更源于獨特的要素稟賦。從產業基礎看,山東制造業門類齊全,農業產值連續多年領跑全國,海洋經濟規模突破萬億,這與京津冀的科創成果轉化需求、長三角的消費市場形成天然互補。從物流樞紐功能看,青島、日照等市的港口與臨沂商貿物流樞紐的“買全球、賣全球”格局,為跨區域要素流動提供了有力的基礎設施支撐。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經濟大省挑大梁”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經濟大省只有牢固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充分發揮自身體量大、動能強的優勢,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勇于擔當、奮發有為,才能以自身發展帶動區域、助力全局。相信山東立足自身優勢,在全局上謀勢,于關鍵處落子,深入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度對接京津冀和長三角,必將更好實現“既為一域增光、又為全局添彩”。
(大眾新聞·大眾日報記者 陳曉婉)
來源:大眾新聞·大眾日報
編輯:張萌 朱明潔
一審:姜健 李中偉 二審:孫瑞永 三審: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