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訊 濰坊昌邑柳疃絲綢,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源頭之一。據記載,清末民初,柳疃絲綢發展到鼎盛時期,織機兩萬余臺,從事織綢和貿易的有十萬余人,有“日上市三千六百匹神綢”之說。時至今日,提起柳疃,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仍是絢爛的絲綢文化。近日,記者走進昌邑柳疃鎮的“絲路綢語”文化創意園,探尋5處歷史建筑及部分年代感十足的老廠房,感受絲綢文化的獨特魅力。
華信絲綢手工木機作坊
園區內的5座歷史建筑各具功能
??“絲路綢語”文化創意園是由昌邑市華信絲綢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華信絲綢,其前身為昌邑絲織二廠)部分老廠房改造而來。廠區的歷史建筑為到訪者提供了解老廠和柳疃絲綢歷史的具體途徑。
華信絲綢手工木機作坊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是廠區年代最久的房子。“因為它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房屋結構為半屋,所以冬暖夏涼,空氣濕度大,能讓織出的絲線不易斷掉。”華信絲綢董事長李華光介紹。2019年時,半屋地面填平,改造成為“半屋伴讀”鄉村書房。當茅草房頂與書本紙張相望,老廠房的椽檁便成了漂浮在光陰里的書簽。
“年代記憶”博物館原為華信絲綢紡絲車間,里面的展陳實物講述了柳疃絲綢的前世今生、絲綢的海上神話與紅色傳奇,舊家具更是讓人穿越時空,一下回到上世紀80年代。路過華信絲綢綜合辦公室,仿佛能看見當時人們忙碌辦公的場景。華信絲綢職工食堂禮堂現為絲綢生活用品集合店,擺滿了當下受歡迎的絲綢產品。李華光感慨,干一行、愛一行,那個年代一旦進廠便是一輩子的事,許多員工在這工作幾十年,甚至還會讓自己的孩子進廠。華信絲綢是昌邑市建廠最早的企業之一,從1952年的互助組到生產合作社、絲織工廠直至現代化公司,在柳疃人民心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廠子輝煌時期,有幼兒園、衛生室、食堂等,幾乎可以滿足員工及家屬的所有生活所需。”李華光說。
華信絲綢鋸齒廠房
園區西側的一排廠房是昌邑市歷史建筑華信絲綢鋸齒廠房,共13跨,用當地方言叫“13牙”,因空中俯瞰整體像一排鋸齒而得名。鋸齒廠房外觀獨特,內部也大有講究。窗戶均在北邊,而且在廠房上部,“光從北面照進廠房,比較柔和,不背光,方便工人發現絲綢上的瑕疵。”李華光介紹,現在利用廠房頂部的斜面,安裝光伏發電,可滿足園區用電,余量并入電網,鋸齒廠房內部現為非遺工坊,參觀者可在此近距離感受絲綢文化之美和硯文化的獨特之處。
華信絲綢紡絲車間
老廠房內曾發出小鎮第一度電
華信絲綢始于現廠區北邊的高隆盛村,從小龍河畔到元寶灣,再到現址,絲綢訴說著歷史的變遷,老建筑承載著歷史的記憶。
??曾經的機修車間是如今的絲綢工業歷史展館,李華光饒有興致地介紹著皮帶車床、牛頭刨床、18車床等老車床的特點。建于1969年的機修車間是昌邑絲織二廠最早的母車間,里面的機器均為通用機械,制造了全廠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絲織專用設備。
??機修車間一旁的發電機房現在看起來雖“其貌不揚”,但在當時,它發出了柳疃鎮的第一度電,點亮了鎮上第一盞燈。
配件庫基本保留了原有的樣貌,內部存放了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的通用紡織配件器材,建筑材料采用了昌邑碳化磚廠的第一批碳化磚。而有關碳化磚,李華光還講了個小故事,他說:“剛建成時,有人調侃‘碳化磚似桃酥,桃酥似碳化磚’,意指碳化磚不耐用,但時過境遷,庫房依舊堅固,這種無稽之談也就不攻自破了。”
??如今,老廠區華麗變身為絲路綢語創意園,將絲綢歷史變遷、現代文化創意等多元素融于一身,打造文化展示、創意孵化、休閑娛樂“三大板塊”,在留住厚重的歷史風貌和氣息的同時,賦予絲綢歷史文化新時代內涵。
??漫步園區,重溫厚重的絲綢文化,在歷史長河中傾聽歲月匆匆的足音,從轟鳴的廠房到安靜的展館,華信絲綢的老建筑群穿越時空,成為城市工業文明的生動注解。
新派融媒體記者:馬宇琪/文圖 王嶠/視頻
編輯:陳曉芳 孫錦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