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訊 春天里,走進壽光,一座座高標準蔬菜種植大棚整齊排列,富民產業蓬勃發展,美麗鄉村與新農人交相輝映,處處洋溢著勃勃生機。壽光不僅是全國聞名的“蔬菜之鄉”,更是中國設施農業與農業產業化的發源地、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實踐高地。
15.7萬座現代化蔬菜大棚是“中國蔬菜之鄉”的地理標記,也見證了“新時期縣委書記的榜樣”王伯祥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以及他敢為人先的勇毅探索。
上世紀80年代,在任壽光縣委書記的5年多時間里,王伯祥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掀起了一場改變農民命運的“綠色革命”,不僅讓壽光摘掉了貧窮落后的帽子,為壽光人民留下了一座座搬不走的“金山銀山”,也帶領壽光蹚出中國蔬菜種植產業化的新路,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筑基。
王伯祥(右一)在調研蔬菜大棚建設情況。(資料圖片)
冬暖式大棚帶來一場“綠色革命”
在壽光市現代農業高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占地120畝的“壽光型智能玻璃溫室”引人注目?!斑@兒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在國際上領先?!眽酃馐修r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李光聚介紹,溫室使用了120多項專利技術,配置了精準水肥、潮汐灌溉、智慧氣象等先進裝備,20多臺作業機器人各司其職,生產過程智慧管理,能耗降低50%以上,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
如今,壽光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60萬畝、年產量450萬噸。壽光蔬菜大棚已發展到第七代,物聯網應用率達到80%以上,更加節地、節水、節肥,廣大菜農從會種地變成“慧”種地。
現代化農業種植方式發軔于王伯祥帶動的一場“綠色革命”。
上世紀80年代,我國大部分地區冬季蔬菜匱乏,“菜籃子”只有冬儲白菜、蘿卜。1988年農歷臘月,壽光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給王伯祥帶來了頂花帶刺的鮮黃瓜,說東北有人會種“過冬不生爐子”的大棚。
眼前翠綠新鮮的黃瓜讓王伯祥看到了希望:這或許就是脫貧致富的突破口!在王伯祥的動員支持下,17個冬暖式大棚建起來了,第一批黃瓜上市后,當年村里就有了17個萬元戶。第二年,17個大棚平均純利潤2萬多元,造就了17個雙萬元戶。王伯祥當即拍板在全縣推廣,緊接著,5000多個大棚在壽光拔地而起。
這是一場改變農民命運和改寫農業歷史的“綠色革命”,壽光大棚蔬菜不僅豐富了全國的“菜籃子”,也改變了無數農民的命運。
任壽光縣委書記期間,王伯祥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把占全縣總面積60%的不毛之地變成全縣的“糧倉”和“銀山”。30多年來,壽光蔬菜大棚不斷創新發展,從燒煤的“土棚子”到“曬太陽”的第一代冬暖式大棚,再發展到第七代智慧大棚,每一個大棚都相當于一個“蔬菜工廠”,壽光農民真正成為“農業產業工人”。
王伯祥(右一)在調研蔬菜大棚建設情況。(資料圖片)
把赤子情懷寫在壽光大地上
改革是一場勇闖激流、敢涉險灘的征程,關鍵在人。王伯祥之所以被稱為“新時期縣委書記的榜樣”,其中重要一點是他以勇于擔當、敢作善為的精神,真正將“以人民為中心”融入骨血,想方設法帶領群眾過上好日子。
蔬菜大棚發展初期,在壽光乃至濰坊市都還是個新事物,六七千元錢的投資讓很多村民望而卻步?!爸灰獙习傩沼欣痛竽懜?!”“搞蔬菜大棚生產沒有錯,老百姓就是靠著大棚致富。”經過慎重抉擇,王伯祥頂著巨大壓力,堅定不移進行了冬暖式蔬菜大棚試驗。
“干大事就得吃大苦,急難險重的活兒,一把手必須靠上去?!边@是王伯祥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時至今日,壽光菜農還口口相傳著這樣一件趣事:為了給發展蔬菜大棚的農戶集體辦貸款,王伯祥找到時任壽光農業銀行行長王耀坤,本以為會馬到成功,誰料王耀坤覺得數額太大,在全國都沒有先例,不敢擔風險。王伯祥就反復說明:“這可是關系千百戶農民發家致富的事啊,2000萬元看上去數目是不小,可化整為零,到了各個農戶就成小數目了。一個大棚一年收入兩三萬元,而每家貸款也不過幾千元,會有什么風險?一年之內保證把貸款還上?!?/span>
王耀坤還是擔憂地表示,大棚能不能成功,還是兩可之間的事。王伯祥說:“我敢保證成功。”王耀坤還是猶豫,要是放出去這么大的數額,誰又擔保一年之后全部歸貸呢?王伯祥再也按捺不住了,口出高聲:“我擔保還不行嗎?”隨后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桌上的玻璃板碎了。不過這一巴掌也有效,一下子拍出了2000萬元。
正是這2000萬元,成了后來壽光千百家菜農的“啟動資金”?!?0后”王聰是壽光市孫家集街道三元朱村人,也是一位“棚二代”。當年父輩們用麥穰和泥夯筑起第一代棚,如今王聰兩口子用手機操控著智慧大棚,年收入達20多萬元?!俺运煌诰耍嗵澚送醪闀浐屠弦惠吶说钠D苦奮斗?!比缃?,在短視頻傳播平臺王伯祥事跡的視頻下,許許多多像王聰一樣的年輕新農人在留言中表達心聲。
善濟天下,“壽光模式”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春暖花開,枝頭添綠。在距離濰坊500公里的雄安新區容城縣城子村,200畝高標準智慧大棚內長出了“壽光菜”。這個高標準蔬菜基地是由壽光市古城街道前疃村結對建設的?!皬拇笈锝ㄔO到種苗、種植技術,再到銷售,全部由我們村負責。”前疃村黨支部書記殷鳳海說。
“光咱壽光富起來不算富,還得全國富。把技術傳出去,技術在全國都發展起來了,對壽光是好事。這樣市場繁榮,蔬菜買賣越做越大。”王伯祥常常這樣說。
30多年來,壽光人一直堅守“不封閉,不獨享”的理念,無私向全國各地輸出壽光的大棚蔬菜技術。目前,壽光常年有8000多名骨干技術員在全國30多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指導蔬菜生產,全國新建大棚一半以上有“壽光元素”。
正是因為“兼善天下”的初心與發展思路,壽光跳出一城一地去發展,毫無保留地將成熟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技術推出濰坊,走出山東,邁向全國,逐夢世界。
山東利森特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從事各種溫室以及內部種植系統、植物補光燈、植物工廠的設計、研發和生產,董事長王守波是土生土長的壽光人,在公司發展理念中,深深刻印著王伯祥“全國市場繁榮了,蔬菜買賣越做越大”的理念。王守波說:“我們是做設施農業的,前幾年國際市場上提到溫室大棚都覺得荷蘭、以色列做得好,現在越來越認可中國的溫室大棚,更多客戶選擇壽光大棚。我覺得,要做品牌就要大家一起抱團,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我們一起走出去,搏擊更廣闊的國際市場。”
利森特大棚展廳外景圖
2015年以來,利森特加速推進全球化布局,先后在美國、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幾內亞、阿聯酋等29個國家建設了262個種植園區。
像利森特一樣,目前壽光已有30余家企業、合作社開展了農業領域的對外業務,覆蓋日本、韓國、俄羅斯、印度、烏茲別克斯坦等30多個國家、地區,年交易額近30億元。
作為中國農業產業化的策源地,壽光屢開風氣之先,從縣域的艱辛求索到全域的發展求變,創新與開放的動力灌注在濰坊這片具有深厚“三農”發展基因的土地上,生發出萬千氣象。如今,王伯祥改革先鋒精神生生不息,澎湃起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心懷天下,吾輩何辭”。在濰坊,廣大黨員干部從王伯祥身上汲取奮進力量,始終錨定走在前開新局的目標,以實干為底色,以奮斗為注腳,在創新發展中不斷升華改革氣質,在破解難題中銳意進取,在中國式現代化濰坊實踐的發展征途上,鐫刻下新的歷史標注。
新派融媒體記者:石瑩/文 賀德良/圖
張釗慶/視頻
編輯:平小娜 王潔鈺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