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牧場與農田相擁共生
當魚塘與菜地打破邊界
一場顛覆傳統的“跨界”合作
一場以生態為筆、科技為墨的農業實踐
正在濰坊悄然上演
新派客戶端策劃推出
“千村百鎮話振興”
生態經濟種養結合 繪就濰坊鄉村振興新畫卷
看濰坊新農人如何用生態智慧觸摸共富脈搏
↓↓↓
安丘市:
農牧結合 探索生態農業循環新路徑
在位于濰坊安丘郚山鎮的山東合力牧場,上千頭奶牛的排泄物經厭氧發酵轉化為沼液有機肥,通過地下管網精準輸送到種植區,替代化學肥料滋養土地。安丘市積極探索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暢通“種養一體化”發展之路,讓“畜禽養殖—糞肥還田—農業種植 ” 形成閉環鏈,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
寒亭區:
“鉆”出種養循環農業新模式
濰坊寒亭區朱里街道前埠下村依靠蚯蚓養殖“鉆”出了種養循環農業新模式,利用蚯蚓的特性把農作物秸稈和牛糞分解為蚯蚓糞,把蚯蚓糞變成蚯蚓酶生物肥。“那可是搶手的有機肥料,按照現有市場,今年預計銷售收入有望突破600萬元。”蚯蚓養殖人黃勝說。朱里街道立足本地資源,利用生態循環養殖模式,真正實現科學、規模、綠色養殖,生態、經濟雙贏格局,為鄉村生態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
諸城市:
魚菜共生 打造生態循環種養新模式
濰坊諸城市龍都街道大村社區董家崖頭村利用閑置土地建設日光溫室大棚,讓養魚和種菜跨界“牽手”。通過高密度養殖,將魚的排泄物和殘餌經過微生物進行轉化后,變成植物能夠吸收的養分。蔬菜根系吸收養分的同時,將水體過濾凈化,然后回流到魚池,實現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這種生態循環種養新模式使每個大棚年可生產凈水生態鱸魚10000公斤,并可生產5茬無公害蔬菜6000公斤,每個大棚魚菜預計年收入13萬元左右。
魚菜共生的水波里蕩漾著循環經濟的智慧
農牧聯動的沃土中生長出綠色財富的密碼
種養結合新模式
讓資源在產業鏈上循環再生
濰坊各地
打破傳統農業“單打獨斗”的局面
一田多收
一水雙產
使鄉村振興的畫卷更靈動
文案:平小娜
新派融媒體記者:張耀中 李洪明/圖
視頻來源:安丘市融媒體中心
編輯:平小娜 王潔鈺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