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訊 作為一家民營企業,濰坊富源增壓器有限公司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始終堅持創新驅動和“需求導向、內聯外合”研發理念,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發展路徑。12月4日,記者深入濰坊富源,探訪其獨到的科技發展經驗。
始終保持創新活力
走進公司組裝車間,安裝擋圈、軸承、葉輪……緊張有序的生產場景讓人感受到一股撲面而來的發展活力。
“這是我們近期新開發的用于礦山機械的渦輪增壓器。”公司副總經理張為海介紹,礦山環境復雜惡劣,對產品的穩定性、可靠性要求非常高,此前該產品都是從國外進口。近兩年,濰坊富源與主機廠家協同研發、協同創新,加快自主研發,最終成功研發出礦山機械渦輪增壓器,打破了國外對該產品的壟斷,如今該產品已經實現批量化應用。
在濰坊富源增壓器有限公司,從企業管理到科技人員再到車間工人,在每個人的身上都能感受到一股敬畏科技、精益求精的“韌勁”,一股咬住科技“牛鼻子”不服輸的“闖勁”。
近年來,公司圍繞“高速渦輪機械”核心技術,心無旁騖攻主業,通過自主創新、產學研合作、引進消化吸收等多種方式,先后自主攻克了空氣懸浮軸承、高速永磁電機等多項國際前沿技術,并先后應用到空氣懸浮離心風機、氫燃料電池空壓機等高端產品,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國外壟斷,此技術也成為企業始終保持創新活力的關鍵技術。
目前,公司擁有技術專利70余項,榮獲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國家級重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國內燃機協會排頭兵企業、山東省瞪羚企業、市長質量獎等稱號,斬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獎項10余項。公司建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一企一技術”中心等科研平臺,建有國內一流的高速渦輪機械試驗室和國內首個大型遠洋船舶用渦輪增壓器綜合性能測試臺架。
“引進”與“自有”深度融合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要素。濰坊富源深知,每一項新技術的研發和創新都要靠科研人才來實現,要擁有企業自己的自主知識產權,就必須高度重視科研人才。公司目前建有一支90余人的老中青結合的研發技術團隊,研發人員占職工總數的18%。這支高水平、專業化的技術研發團隊同時在人才培養梯隊建設上實現了良性運轉,形成了一套“70后”為顧問指導,“80后”是中堅力量,“90后”是技術骨干,“00后”主動參與的梯次培育人才梯隊,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除了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以外,公司還培養了一批“本土工程師”,他們是與企業一起成長壯大的技術人員,憑借對行業和產品的熟悉認知和敏銳嗅覺,他們一次次地創造出讓人驚嘆的創新成果。
公司軸承制造高級工許全亮原本是一名流水線的組裝工人。作為一個“90后”,他表示喜歡做創造性、創新性的工作,于是通過企業選拔競崗,成為一名科研人員,特長得到最大發揮。許全亮與科研團隊一起研發制造的空氣懸浮軸承,廣泛應用到空氣懸浮離心鼓風機、燃料電池空壓機等產品上。這些產品具有低噪音、免維護、智能控制等優勢,與傳統產品相比節電35%以上,已廣泛應用于水泥建材、市政污水處理、食品醫藥、造紙、畜牧養殖等領域,成為當前“雙碳減排”的高端智能化裝備。
在企業研發團隊中,像許全亮這樣來自企業一線的技術人員達到三分之一。“他們多數來自職業院校,并非高學歷者,但在一線工作多年,擁有豐富的經驗、對企業有歸屬感。我們會建立人才選拔機制,讓他們有發光的機會,去實現自身價值。”張為海表示。
借船出海凝聚“合力”
要想站在科技前沿、行業頂端,高端人才和科研機構的助力是題中應有之義。為做好這一點,濰坊富源不遺余力,先后與清華大學、天津大學、中國科學院、航天科工集團等高校和科研院校開展了深層次、戰略性產學研合作,借助人才的力量為企業發展開拓更廣闊的路徑。其中,與清華大學團隊聯合攻關研發的“大型船舶用渦輪增壓器”替代了國外高端品牌。
在發展實體經濟的路上,沒有捷徑可走,唯有以人才為本,腳踏實地,努力創新。“國家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我們企業的發展開啟了新認知、新思路。”張為海表示,公司將永葆初心、心無旁騖,攻主業、抓科技、謀創新,升級現有產業,布局優勢集群,積極參與創建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新派融媒體記者:隋煒鳳/文圖
編輯:王潔鈺
一審:王潔鈺 二審:李麗雪 三審:李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