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訊 近年來,諸城市順應農村經濟社會的深刻變化,不斷拓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持續深化黨建引領股份合作改革,以工興農、以城帶鄉、縣域統籌、城鄉融合,撬動各類經營主體共同參與鄉村振興,有效拓寬了“諸城模式”鄉村共融共富新路徑。
優化組織設置,推動“小村”變“大村”。打破單一村莊多小散弱的現實瓶頸,圍繞農村社區重構基層組織體系,推動黨組織、自治組織、集體經濟組織融合,以組織一體化引領區域發展。諸城市1266個村莊調整為211個農村社區,建立實體化社區黨委,下設1275個農村網格黨支部,統籌運行土地山林、溝渠塘壩、閑置院落等各類資源以及合作社、家庭農場、駐區企業等各類經濟組織,實現產業發展、社會服務、鄉村治理齊抓共管,推動村莊“分散經營”向社區“抱團發展”轉變。實施“頭雁領航、梯次培養”行動,通過在外能人引一批、本土人才挖一批、后備人才育一批,優選21名“興村治社好導師”,招引160余名在外人才回鄉發展,通過合作社理事長全員進黨校培訓等方式,提升農村干部發展股份合作、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開展黨建引領股份合作“揭榜掛帥”行動,每季度開展亮績賽績交流,現場點評股份合作改革成效,連續兩年對帶動集體經濟增收明顯的農村干部發放獎勵金。
變革生產方式,推動“零散”變“規模”。通過農村黨組織領辦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大變革”,提高土地規模化、生產社會化、農民組織化“三化程度”。成立土地股份型、勞務服務型、資產整合型和生產經營型等四種類型的合作社181家,33家合作社分紅1692萬元,帶動集體增收1100余萬元,10家合作社入選2024年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500強。成立社區黨委領辦合作社(聯合社)21家,跨村莊布局發展集體經濟項目36個,推動小田變大田、零散變集中、競爭變聯合,帶動集體增收860余萬元。成立社區公司,市場化運作特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等項目,探索社會服務型、工程建設型、訂單加工型等增收渠道,推動小戶變大戶、抱團闖市場,累計實現收入3200多萬元。深化“黨建統領、四社共建”,發揮農村社區實體化運行優勢,通過大田托管、信用互助等形式,不斷放大社區的組織優勢、供銷社的技術優勢、合作社的市場優勢、金融機構的資金優勢。目前,17家供銷社與138家合作社、152家企業抱團發展,推廣10萬畝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帶動集體增收5300萬元。
堅持城鄉聯動,推動“單打”變“協同”。通過黨組織聯建、合作社搭臺,吸引資金、人才、技術“下鄉”,共同參與鄉村振興,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跨區域、跨層級、跨部門、跨行業引導城市機關、企業與1275個農村社區網格全覆蓋聯建共建,聯建單位先后選派駐村第一書記189名、金融和發展顧問295名、科技特派員60名服務鄉村發展,每年實施糧果茶種植、物業租賃等聯建項目3500余個。通過直接投資、訂單生產、項目共建、技術培訓、統一銷售等方式,變合作社“各自為戰”為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合作社“融合發展”。目前已有138家合作社與152家企業抱團發展,在種植、養殖、文旅等領域開展聯建共建。成方連片培育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統一開展產業規劃、土地流轉整理、項目招引建設等工作,以區域化整體融合提升鄉村發展質效。諸城市已規劃建設10個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推出諸城綠茶、常山果品、華山榛子等知名農產品和農業品牌,帶動集體增收2300多萬元。
新派融媒體記者:竇浩智/文
圖片均為資料圖
編輯:王潔鈺
一審:王潔鈺 二審:李麗雪 三審:李中偉